2025年7月15日 历史频道最新文章 历史频道最新文章

叶帅问许世友:南京军区还指挥得动不?许答完,3位元帅会意一笑

1976年无疑是充满沉痛的一年,毛主席的逝世让全国上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哀痛之中。许世友将毛主席的照片贴满了整个房间,独自一人在家中黯然神伤。正当他沉浸在无尽的悲痛里时,中央的一道指示把他召到了北京。

“你现在在广州军区的工作情况如何?还能胜任吗?”叶剑英关切地问道。

“请放心,广州军区的工作我都安排得井井有条,完全没有问题。”许世友坚定地回应。

“那南京军区呢?你还能指挥得过来吗?”

许世友一时间愣住了,他没有预料到叶剑英会提出这个问题。事实上,他已经很久没有直接接触南京军区的工作,具体情况并不十分清楚。就在这关键时刻,他的脑海里闪过一个人影,随即,他自信地说道:“和60军的关系还是比较深厚的。”

这句话一出口,三位元帅相视一笑,心领神会。

许世友为何会提到这句话?三位元帅为何露出如此神情?

1976年对新中国来说,堪称翻天覆地的一年。周恩来总理、朱德老总和毛主席的相继离世,让无数人沉浸在深重的悲痛之中,难以自拔。许多志士仁人纷纷赶赴北京,誓要亲自为毛主席送行。整个国家仿佛一夜之间陷入了低迷的阴霾。

然而,表面上看似风平浪静,实则暗流涌动,政治局势异常复杂。

党中央迅速决定,于9月20日在京西宾馆大礼堂召开一次紧急的扩大会议,商讨新中国未来的走向及军委工作的安排。

考虑到会议的特殊性,出席人员都是军委各部门、各兵种的最高领导,军事部署在此时显得尤为关键。

当时军委大部分工作都交由陈锡联负责。因为毛主席重病期间,叶剑英元帅身体欠佳,便托付陈锡联代理军委工作。

陈锡联虽然心中忐忑,却仍然坚定接下这重任。多年来他谨慎而细致地工作,未曾出过差错,带领军委顺利度过了这段艰难时期。

此次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是将军委工作重新交还给叶剑英。叶剑英经过长时间的调养,身体状况大为好转,完全有能力重新接手军委工作。此前,叶剑英一直是军委的核心领导,虽然陈锡联主持期间未出纰漏,但叶剑英才是军委的“定海神针”。

在1976年的会议上,叶剑英以全票当选,再度成为军委负责人。杨成武被任命为代总参谋长,军委工作开始经历一系列调整。

与此同时,各地方军区的工作也发生变化,面对错综复杂的局势,必须做好全面的部署准备。

叶剑英逐一与各大军区负责人会谈,了解最新情况。轮到许世友时,叶剑英并没有直接询问工作,而是先谈起了毛主席。

“听说你把自己关在房间里,既不吃饭也不喝水?”

许世友几乎泪流满面。众所周知,得知毛主席逝世的消息后,由于无法前往北京吊唁,他便把报纸、书刊中所有毛主席的照片一一剪下,贴满了自己的房间。从此,他闭门不出,日日凝望着那些照片,追忆毛主席生前的点点滴滴。

工作人员担心他的身体状况,常劝他多出门走动,吃点东西,但他始终置若罔闻,依旧每日独自沉浸于哀思之中。即使工作人员拿来了他最喜欢的酒,也没能打破他的沉默。如果不是这次紧急会议的召集,许世友可能还会继续把自己关在那孤寂的空间里。

许世友默默点头,没有言语。

“我理解你的心情,但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,现在还有很多工作需要你们去撑持。”叶剑英语重心长地安慰。

叶剑英的话让许世友差点再次落泪。平时粗犷豪迈的汉子,在此刻却只能默默点头。

话题一转,叶剑英开始谈正事:“你在广州军区已经工作了一段时间了,现在那边的情况如何?”

许世友顿时精神一振,拍着胸脯保证:“放心,广州军区的指挥权完全掌握在我们手中,没有任何问题。”

叶剑英微微松了口气,聂荣臻和徐向前两位元帅也相视点头,暗中互通心意。

“那南京军区呢?你还能指挥得动吗?”

许世友沉吟片刻,他曾长期在南京军区工作,如今调到广州军区,难道要重新回南京?他知道这件事非同小可,不敢轻率承诺,坦率道:“南京军区的主要部队是60军,我和他们关系深厚,在南京军区还是有一定发言权的。”

许世友曾在徐向前麾下任职,他的话让人立即想起60军的军长聂凤智和政委魏金山——聂凤智曾是许世友的警卫员,魏金山则是他的秘书。

聂凤智,1913年出生于湖北黄安县,从年轻时便投身农民运动,开启了革命生涯。1929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,四年后加入共产党,成为红四军的一名普通排长。

然而好景不长,国民党发动“围剿”,红军屡遭打击,被迫开始长征。许世友和聂凤智在红四方面军的长征途中相识,虽当时并未深入了解,但彼此间的声望早已让对方心生敬重。

聂凤智心中,许世友是一位既敢于担当又具谋略的将领。

长征结束后,许世友转战山东,聂凤智两年后也秘密潜入山东,筹建抗日军政大学分校,两人终于重聚。

凭借战友情谊和共同的革命理想,他们很快成为无话不谈的知己好友。

1943年抗日战争正酣,聂凤智调任胶东军区第5旅旅长,许世友是他的直属上司。

两人协同作战,击退日军入侵,为抗战胜利立下汗马功劳,也让许世友对聂凤智的才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。

解放战争期间,许世友和聂凤智保持紧密合作,许世友担任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司令员,聂凤智任参谋长,共同攻克山东防线。

孟良崮战役、济南战役等重大战役中,聂凤智随许世友浴血奋战,为新中国的建立贡献卓著。

山东地区在解放战争中战略地位极其重要,他们的坚守推动了战局的进展。

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,两人再度并肩作战,建立了牢不可破的生死情谊。

这样的深厚关系,远非“关系深”三字能简单概括。

抗美援朝结束后,许世友出任南京军区司令员,聂凤智紧随其后,一直在他麾下工作。许世友调往广州军区时,聂凤智内心充满不舍。

换言之,许世友在南京军区仍拥有极强的话语权,调他回南京军区完全可行。

叶剑英得知后十分振奋,详细了解了60军情况,对许世友说道:“现在情况你大概熟悉了,组织决定派你回南京军区,稳定局势。”

许世友豪爽回应:“放心,司令聂凤智就是我的护卫。”

这话让叶剑英、聂荣臻和徐向前都忍俊不禁,有了这份保障,大家才稍稍安心。

回去后,许世友用了半个月时间,把广州军区的工作安排妥当,确认无虞后,燃放了十串鞭炮,兴奋地赴南京军区报到。

许世友虽是个五大三粗的汉子,但工作作风雷厉风行。回南京军区后,他特别召集聂凤智等老部下,细致了解军区实情。

聂凤智对此表示全力支持,立即对南京军区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,并与许世友共同制定了一系列应急预案,随时准备应对复杂局势。

南京军区顿时紧张起来,许多官兵摒弃往日状态,投入到繁忙的军事工作中。

毛主席的逝世对全国乃至世界都带来了沉重冲击,这时候,他们必须守护东南门户,确保国家安稳。

尽管国内进入一级战备状态,南京军区的各项工作仍然井然有序,秩序良好。

此后,许世友便一直留在南京军区,为这片土地和军区的发展尽心竭力。

到了1982年,许世友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。虽然年事已高,但他仍然在岗位上默默奉献,为新中国的发展贡献余热。

退休后,许世友并未闲置自己,反而坚持在家中劳作。

他把院墙附近隔出一块地养猪,闲置的院子则全部开垦种菜。

生活中,他依旧保持军人作风,早起劳作,生活规律严谨,连负责照顾他的工作人员也不得不随他的节奏作息。

许世友还给手下工作人员分配“任务”,严禁铺张浪费。

能吃自家种的菜,绝不外购;能自己动手的事,绝不麻烦别人。

尽管经历过枪林弹雨,许世友和许多老革命家一样,一生崇尚节俭,远离奢华。他们毕生为国家贡献,到晚年仍心系国家,这或许也是他们对国家的另一种担当。

1985年,许世友去世,遗体安葬于故乡河南新县。他为国家奉献了一生,终于能够回到母亲身边,尽孝终老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平台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阅读 (0)
大家都在看
我来说两句
0人参与, 0条评论
发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