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唐的诗星闪耀时 / 书香君

引 子

研读了中科院文学所选注的《唐诗选》(上、下册,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),对其遴选的130余位诗人的630余首诗反复品嚼,书香君对唐诗的丰盛,对群星璀璨的唐代诗人群体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。

多年前看过茨威格的《人类的群星闪耀时》,他写了十几个闪耀历史的人和他们的故事。

就诗歌而言,大唐,正是群星闪耀的时代。

从这130余位诗人中,我根据个人喜好挑选了60位(其中有26位进士,文末有附表),以他们离世的年份为序,以他们的代表作为例,结合他们作品或流派的关联性,概括地写一写个人感悟。

我挑选的这60位诗人是魏征、王绩、王勃、陈子昂、杜审言、宋之问、沈佺期、张若虚、张说、张九龄、孟浩然、王之涣、贺知章、李颀、王湾、王翰、崔颢、王昌龄、储光羲、王维、李白、高适、常建、岑参、杜甫、元结、刘长卿、钱起、张继、韦应物、戴叔伦、司空曙、卢纶、顾况、孟郊、李贺、柳宗元、韩愈、李益、张籍、王建、元稹、刘禹锡、贾岛、李绅、白居易、李德裕、张祜、雍陶、杜牧、许浑、温庭筠、李商隐、皮日休、陆龟蒙、杜荀鹤、罗隐、韦庄、贯休、金昌绪。

当大唐的夜幕缓缓垂落,星空映入眼帘,其深邃与壮丽,足以让任何仰望者屏息驻足。

书香君在阳台看着星空,点上了一颗烟。

天穹虽静寂无声,但一千多年前大唐诗人们交相辉映的人生轨迹却似乎并未消失——那里留有成千上万璀璨诗星划过的光痕,其中最耀眼的几十颗,在历史的幕布上刻下了不朽印记。他们以生命为笔,以灵魂为墨,共同绘就了中国诗歌灿烂的星空图景。

从初唐破晓的启明之辰,至晚唐乱世中倔强闪烁的微星,每颗星都以独特的方式表达着自身的生命张力,它们与时代共振,谱写了那场名为“唐诗”的宇宙交响。

启明——初唐的破晓之光与星轨初定

拂晓前的天空,清冷,又充满期待。

从隋末走来了魏征。

魏征(580~643),字玄成,魏州南馆陶(今河北境内)人,隋末随李密起兵造反;李密败,投奔李渊;后辅佐李世民,累官至左光禄大夫。以“安国利民、犯颜正谏”(唐太宗语)、“三代遗直”(《新唐书.魏征传》)的一代名臣著称;对文化事业也颇多贡献——建议唐太宗广泛搜集、整理历代图籍;参与编写《隋书》。

《述怀》(又作《出关》)是他少见的言志佳作,作品中的慷慨之气,一扫陈、隋、唐初的柔糜格调,早于陈子昂将五言古体诗转向雄浑健实。其诗笔简劲,如一道冷静的曦光——

“中原初逐鹿,

投笔事戎轩。

纵横计不就,

慷慨志犹存。

岂不惮艰险,

深怀国士恩。

季布无二诺,

侯嬴重一言。

人生感意气,

功名谁复论。”

映照出贞观气象中的士人风骨与担当,为大唐诗星序列标定起点。

来自于隋末的,还有深谙饮酒妙趣的王绩。

王绩(585~644),字无功,自号东皋子,太原祁地(今山西祁县)人,一说绛州龙门(今山西河津)人。著有《王无功集》(一名《东皋子集》)。是既归隐故乡又归隐醉乡的“双重隐士”。所以他的《醉乡记》《五斗先生传》《祭杜康新庙文》《独酌》《醉后》,写喝酒的妙处,以《醉乡记》最为有名:“…阮嗣宗、陶渊明等数十人并游于醉乡,没身不返,死葬其壤。中国以为酒仙云。”可见他对阮籍(阮嗣宗)、陶渊明的善饮、嗜饮很是认同,心向往之。

王绩认同陶渊明的好饮且诗作也受其影响,多田园闲趣,南北朝时期酝酿多时的五言律体在他手中渐趋成熟。

我们来看他的《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》——

旅泊多年岁,老去不知回。

忽逢门前客,道发故乡来。

敛眉俱握手,破涕共衔杯。

殷勤访朋旧,屈曲问童孩。

衰宗多弟侄,若个赏池台。

旧园今在否,新树也应栽。

柳行疏密布,茅斋宽窄裁。

经移何处竹,别种几株梅。

渠当无绝水,石计总生苔。

院果谁先熟,林花那后开。

羁心只欲问,为报不须猜。

行当驱下泽,去剪故园莱。

作品以连串问句表达故园之思,似有曹植《门有万里客》、陆机《门有车马客行》的影子。

王绩如一颗特立独行的彗星,在“树树皆秋色,山山唯落晖。…相顾无相识,长歌怀采薇”的《野望》中,投射出隐逸者凝望宇宙的孤寂身影。

叔爷王绩去世的六年后,王勃出生。

王勃(650~676?),字子安,是王绩的侄孙(王勃的祖父王通是王绩的哥哥),著有《王子安集》。王勃《感兴奉送王少府序》有:“八十有遇,共太公晚宦未迟;七岁神童,与颜回早死何益?”但没想到自己的生命竟比颜回还短。“初唐四杰”中,后世名气最大的应该是王勃。当然,“初唐四杰”之名可能更多地是指他们的文而言,杨炯“愧在卢前,耻在王后”;卢照邻“喜居王后,耻在骆前”所比的也都是文而非诗。但王勃的《滕王阁序》谁能不服?

他的诗作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更闪烁着星辰初升时喷薄的光华,“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”以少年豪情与宇宙意识,照亮了初唐的疆域与人心。

写过《大周受命颂》的陈子昂登场。大周能受命,他能受命否?

陈子昂(661~702),字伯玉,梓州射洪(今四川射洪县)人。武后时曾任右拾遗。屡屡切直言事、触忤权贵。武三思令人构陷他,下狱致死。著有《陈拾遗集》。他标举“风雅比兴”、“汉魏风骨”,取法古代散文的朴实畅达,韩愈赞他“国朝盛文章,子昂始高蹈”;杜甫、白居易也称道他不屑雕琢、革新风气的写实精神。其三十八首《感遇诗》感怀身世、讽谏朝政,慷慨忧郁的情绪类似阮籍的《咏怀》诗。

陈子昂最具代表性且为后人一再引用、激赏的《登幽州台歌》,如一声划破长夜的呐喊,“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”以其磅礴的宇宙孤独体验,宣告着诗歌个体意识的真正觉醒。

说杜审言,可能有人不太了解;但是说杜甫大家一定都知道。对了,杜审言是杜甫的爷爷。

杜审言(646~708),杜甫祖父,字必简,原籍襄阳(今湖北襄阳),后迁巩县(今河南巩县)。咸亨元年(670)进士。曾任国子监主簿、修文馆直学士。著有《杜审言集》。青年时即与崔融、李峤、苏味道被时人并称为“文章四友”。他的五言律诗较为成熟;而他的七言律诗则仍处在“发展—成熟”的过渡阶段,从他的作品可以看出当时诗歌的发展状况。

作为“文章四友”的核心,其《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》“云霞出海曙,梅柳渡江春…忽闻歌古调,归思欲沾巾。”以精工富丽的笔触,为律诗定型贡献了重要星光。

下面出现的这个人,历史对其有不同评价,他就是宋之问。众所周知,他与其外甥刘希夷的事件是无法绕过去的。但是,就诗论诗,还是要提到他。

宋之问(?~712),字延清,一名少连。虢州弘农(今河南省灵宝县)人,一说汾州(今山西省汾阳县)人。与杜审言一同入选修文馆学士。

提到宋之问,必然要介绍与之齐名并称的沈佺期。

沈佺期(?~713),字云卿,相州内黄(今河南省内黄县)人,高宗上元二年(675)进士。中宗神龙时期修文馆直学士。著有《沈佺期集》。沈佺期与宋之问齐名,同为宫廷文人。沈、宋之诗用词、着色尚有齐梁余风,沈诗之靡丽更过于宋。沈宋相较,宋胜于五言而沈长于七言。就全集而言,沈诗之数量及内容均比宋诗稍薄。

沈宋诗属对精密、音韵协调,并称“沈宋体”。沈宋体格律严谨工整且文字技巧高超,人们逐渐以沈、宋作为初唐成熟律诗的诗人代表。

宋之问《渡汉江》“岭外音书断,经冬复历春。近乡情更怯,不敢问来人”的微妙心理;沈佺期《独不见》(一作《古意呈补阙乔知之》)“九月寒砧催木叶,十年征戍忆辽阳。…谁为含愁独不见,更教明月照流黄”的哀婉律韵,皆如精密运行的星轨,为律诗格式奠定坐标,使繁星运行有迹可循。

初唐的星光里,不能没有“得骚人之绪”的张说。

张说(667~731),字道济,一字说之,洛阳人。历仕武后、中宗、睿宗、玄宗四朝。著有《张燕公集》(玄宗朝为中书令,获封燕国公)。张说与许国公苏颋齐名,时称“燕许大手笔”。作为开元文坛领袖,其碑志刚健朗畅,而抒情之作又常见凄婉,颇“得骚人之绪”。《邺都引》“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,群雄睚眦相驰逐。昼携壮士破坚阵,夜接词人赋华屋。…试上铜台歌舞处,惟有秋风愁杀人”的慷慨之气;《幽州夜饮》“凉风吹夜雨,萧瑟动寒林。…军中宜剑舞,塞上重笳音。不作边城将,谁知恩遇深!”的边塞情怀,为盛唐气象铺设了政治文化基石。

为初唐诗坛华丽收尾的,大概可以说是张若虚的《春江花月夜》

张若虚(660~720)扬州(今江苏扬州市)人。文学与贺知章齐名。《全唐诗》仅收录了他的两首诗作:一首《代答闺梦还》水平一般;而《春江花月夜》则突破了宫体诗仅写贵族歌女的局限,是初唐星空景情交织的华美乐章,后世赞其“孤篇压全唐”。“江畔何人初见月?江月何年初照人?”在春江花月夜的永恒流转中,生命与宇宙的哲学对话响彻云霄,成为初唐星群中的不朽绝唱。

星汉灿烂——盛唐的银河倾泻与巨星辉映

日月之行,若出其中;星汉灿烂,若出其里。

张九龄(678~740),字子寿,韶州曲江(今广东韶关市)人。进士。玄宗朝有声誉的宰相之一。著有《曲江集》。他的诗作继承了魏晋的优良传统,张说赞其“如轻缣素练,实济时用”,更有人认为他开创了“王(维)、孟(浩然)、储(光羲)、韦(韦应物)一派”。

他的《感遇十二首.其一》“草木有本心,何求美人折”的高洁情操;《望月怀远》“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”的阔大境界,为盛唐星空铺展了宏远背景。

孟浩然(689~740),襄阳(今湖北襄阳市)人,著有《孟浩然集》。不甘隐沦但却隐沦终老。其实还不能算终老,他死于“食鲜疾动”——性情中人的他,与好友王昌龄欢聚,饮食不忌,致背上毒疮发作而离世。他早期求仕,最终归隐。既与张九龄、韩朝宗这类达官显宦交往,也与王维、李白、王昌龄酬唱,还和隐者、上人、法师谈玄论道。所以他的诗更多地关照自身、抒发个人怀抱,给开元诗坛带来清新气象的同时,也博得时人的赞美倾慕。连李白都爱他、夸他——“吾爱孟夫子,风流天下闻。红颜弃轩冕,白首卧松云。醉月频中圣,迷花不事君。高山安可仰,徒此揖清芬。”王维把他的肖像绘制在郢州刺史亭,该亭遂得名“孟亭”。首位为他编辑诗集的王士源赞美他“文不按古,匠心独妙”。他可能是唐代第一位创作“山水诗”的诗人,早于王维但比不上后者的精致完整,色彩、构图也逊于王维。

王维(699~761),字魔诘,蒲州(今山西永济)人,开元九年(721)进士。曾奉使出塞,做过尚书右丞。著有《王右丞集》。王维的名、字取自《维摩诘经》,他的辋川别业购自宋之问。王维的诗歌成就涵盖边塞诗和山水诗;律诗、绝句都有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。诗人兼画家的他,对大自然观察细致、感受敏锐,有谢灵运的影子但造诣超过后者。

孟浩然和王维,田园牧歌般的双子星。《春晓》于“夜来风雨声,花落知多少”的想象、担忧中,捕捉自然脉动;《山居秋暝》在“空山新雨后,天气晚来秋”的情境里,构筑空灵禅境。

王之涣(688~742),字季淩,并州(今山西太原)人。《全唐诗》仅存其六首。王之涣性情豪放,常与乐工制曲歌唱,名动一时。他的诗作虽仅存六篇却光芒万丈。其五绝《登鹳雀楼》“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”的哲思与七绝《凉州词》“黄河远上白云间”的雄浑,已成为盛唐之音最凝练的符号。

贺知章(659~744),字季真,秉性放达,晚年更甚,故自号“四明狂客”。越州永兴(今浙江萧山)人。少以文词知名,后以“清谈风流”为人艳羡。做过礼部侍郎和秘书监。去世的天宝三年(744)归隐镜湖。有趣的是,因“秘书监”贺知章的归隐,镜湖也曾叫“贺监湖”,北宋初期才改称“鉴湖”(脑海里飘过秋瑾了吗?)。《全唐诗》存其诗十九首,其中的六首绝句不尚辞藻、不避俗语,无意求工却卓有新意。

《咏柳》“不知细叶谁裁出,二月春风似剪刀”的天真妙喻与《回乡偶书》“少小离家老大回”的沧桑之叹,折射出盛世人生的多重光影。

崔颢(?~754),汴州(今河南省开封市)人。开元十一年(723)进士。《全唐诗》存其诗四十二首。其中描写妇女生活的作品有十多首。其边塞诗慷慨豪迈;而小诗《长干行》又淳朴生动、多用口语、近似民歌——“君家何处住,妾住在横塘。停舟暂借问,或恐是同乡”;“家临九江水,去来九江侧。同是长干人,生小不相识”;“下渚多风浪,莲舟渐觉稀。那能不相待,独自逆潮归”;“三江潮水急,五湖风浪涌。由来花性轻,莫畏莲舟重”。

代表作《黄鹤楼》“昔人已乘黄鹤去,此地空余黄鹤楼。黄鹤一去不复返,白云千载空悠悠。晴川历历汉阳树,芳草萋萋鹦鹉洲。日暮乡关何处是?烟波江上使人愁。”以时空浩渺之叹,竟令李白搁笔——“眼前有景道不得,崔颢题诗在上头”啊!

王昌龄(698~757),字少伯,京兆长安(今陕西西安)人。开元十五年(727)进士。天宝初年被贬江宁丞,后再贬龙标尉,故世称王江宁、王龙标。安史之乱中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杀害。《全唐诗》存其诗作四卷一百八十余首。与王之涣、高适、岑参、王维、李白有交往、唱酬。

王昌龄擅长七绝,可与李白比美。名重一时,有“七绝圣手”、“诗家夫子王江宁”之称。相较于李白的绝句写景、情寓景中,王昌龄却是抒情为主,写景于他只是对情感的渲染和加持;李白脱口而出、信手而就、自然流走;王昌龄则是通过锤炼洗琢而达致完美的。

《从军行》“不破楼兰终不还”、《出塞》“不教胡马度阴山”的边塞豪情与《芙蓉楼送辛渐.其一》“一片冰心在玉壶”的清廉重情、《闺怨》“悔教夫婿觅封侯”的深闺幽怨间架起了艺术虹桥。

李颀(690~753),世称李东川。开元二十三年(735)进士。与高适、王维、王昌龄均有酬唱。擅五古及七言歌行,以“流畅奔放、慷慨激昂”的边塞诗著名。殷璠《河岳英灵集》赞李颀诗“发调既新,修词亦秀。杂歌咸善,玄理最长。”

《古从军行》“年年战骨埋荒外,空见蒲桃入汉家”的冷峻反思与《送陈章甫》“腹中贮书一万卷,不肯低头在草莽”的士人气骨,丰富了盛唐的精神光谱。

王翰,生卒年不详。并州晋阳(今山西太原市)人。出生豪贵,能写歌词且能自歌自舞。王翰很受后世诗人的尊重,杜甫就将他与李邕并提,以“王翰愿卜邻”为荣幸。他的歌行写得风华流丽,以讽刺王室的《飞燕篇》最为有名。擅长绝句,代表作《凉州词》“葡萄美酒夜光杯,欲饮琵琶马上催”以狂欢写悲壮,堪称盛唐精神的绝妙注脚。

王湾,生卒年不详。洛阳人。先天年间(712~713)进士。与綦毋潜交好,文名早著。《全唐诗》存其诗十首。《次北固山下》“海日生残夜,江春入旧年”一联,张说激赏并亲手题于政事堂,让朝中文士学习。其意象中蕴含的新旧代谢之力,恰是盛唐气象的预言。

储光羲(707~760),兖州(今山东兖州)人,开元十四年(726)进士。著有《储光羲集》。其五言古体效法魏晋;其田园诗受陶渊明《归田园居》影响,专写安静淳朴的农家生活,借以表达对隐逸闲适的向往。后人常把他与王维、孟浩然、韦应物、柳宗元并称。客观地说,他的诗作水平不及上述各位。但其代表作《田家即事》、《钓鱼湾》以淳朴的田园视角,还是为盛唐星空增添了一抹温润底色。

常建,生卒年不详。长安(今陕西西安)人。开元十五年(727)与王昌龄同年进士。诗作题材以田园山水为主,意境清寂幽邃,风格类似王、孟一派;边塞诗则流露出对现实既感愤又期望的矛盾心态。殷璠的《河岳英灵集》对常建评价极高,收录其作品也较多。

《题破山寺后禅院》“曲径通幽处,禅房花木深”的空寂禅意与《塞下曲》“玉帛朝回望帝乡,乌孙归去不称王”的和战理想,展现了盛唐精神的另一维度。

现在,终于到了李白,盛唐璀璨星空中那颗耀眼的亮星!

李白(701~762),字太白。祖籍陇西成纪(今甘肃天水附近),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,他就出生于中亚的碎叶(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),五岁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(今四川江油)清廉乡。李白自叙青年时代生活阔绰,那他可能是生在富商家庭。幼年受过父亲的传统教育,青年时接近过戴天山的道士和纵横家赵蕤,还受过儒家思想的影响,思想比较丰富、复杂。总体上似乎更偏向于纵横家和道家。所有这些,使得他的生活道路既浪漫传奇,又坎坷跌宕。二十五岁“仗剑去国,辞亲远游,南穷苍梧,东涉溟海”。后寓居安陆。此后的十余年,北上太原、西入长安、东至鲁郡,交游写作。贺知章惊其人为“谪仙人”,叹其诗可“泣鬼神”。使其誉满京华。天宝元年(742)又得玉真公主举荐,供奉翰林。但不到两年便被“赐金放还”,其后长期漂泊流浪,遍历梁宋、齐鲁、幽冀,多次往返于东越、金陵、宣城、池州。安史之乱参加永王李璘幕府,受牵连坐罪发配夜郎,行至巫山遇赦得还。六十二岁病死于唐代著名篆书家、时任当涂县令的李阳冰处。李白与年辈相近的岑参、高适、杜甫、李颀一样,作品中都有蓬勃向上的精神,但李白更充沛更昂扬。他自视甚高,对自己的文学才华颇有自信,“蓬莱文章建安骨,中间小谢又清发”暗指自己若谢脁之清发多奇;当他的才华终被认可,便有“仰天大笑出门去,我辈岂是蓬蒿人”的扬眉吐气;他希冀有朝一日能“申管晏之谈,谋帝王之术”;并能像孔子那样有所立——“希圣如有立,绝笔于获麟”。一再表达“何时腾风云,搏击申所能“的志向,并深信“天生我才必有用”!李白羡慕张良“能为帝王师”,赞叹鲁仲连“谈笑却秦军”,欣赏郦食其“片言下齐城”,但入翰林两年却寸功未建也不能建。不失天真的李白直到在永王幕府时还幻想“为君谈笑静胡沙”。

但是,李白,我们的李白,究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而不是一位政治家(幸好他不是,否则我们就没有一个伟大的诗人李白了)。李白虽然不是合格的政治家但是他关心政治也敏感于时局,在他的许多诗篇中都可察见他对帝王的讽刺、警告和批判;对权贵的直斥和揭露;在安史之乱时还曾深入幽燕之地窥探叛军虚实。对国家危亡和百姓苦难抱有深切的忧虑和同情。奔腾的黄河,崎岖的蜀道,天降的瀑布,梦幻的天姥,无不在他的笔下呈现出神秘、浪漫、深远和奇幻…,给了后世一千多年以降的读者美妙的感觉、美好的感动。“黄河之水天上来,奔流到海不复回”,李白的旷世才情与生命浩叹,光芒万丈、万丈光芒!就要灼穿历史的天幕了。

高适(706~765),字达夫,一字仲武,渤海蓨(音tiao阴平,今河北景县)人。肃宗朝受赏识官至散骑常侍。著有《高常侍集》。自叹遭逢不遇的诗篇较多,但以边塞诗著名。

岑参(715~770),江陵(今湖北江陵县)人,天宝三年(744)进士。几度出塞、久佐戎幕的他,对塞外有长期而深刻的观察,其诗作描写风光、战事、官兵情绪,丰富、激越、磅礴、奇峭,远播异域,是盛唐的重要诗人,陆游盛赞他“太白、子美之后一人而已”。去世前担任过嘉州(今四川乐山)刺史。著有《岑嘉州集》,存诗三百六十首。

我们今天提到唐代的边塞诗,首先想到的必然是高适岑参。

高适《燕歌行》“战士军前半死生,美人帐下犹歌舞”的深刻批判与岑参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“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”的奇丽想象,共同铸就边塞诗派的巅峰。

杜甫,又一颗闪亮的明星!李白杜甫双星闪耀!

杜甫(712~770),字子美,出生于河南巩县(今河南省巩县)。杜审言之孙。开元中,“裘马轻狂”的杜甫曾南游吴越,北游齐赵;天宝五年(746),杜甫到长安求取功名,经十年困顿仅获小官。安史乱起,他颠沛流亡曾被叛军俘获。脱险后投奔肃宗获授左拾遗。直言获罪贬为华州司功参军。乾元二年(759)弃官西行,度关陇、客秦州、寓同谷,抵达四川,定居成都浣花溪畔,建草堂自住。曾任西川节度使严武幕府检校工部员外郎。故世也称杜甫杜工部、杜拾遗。杜甫受儒家传统教育,以稷、契自许,立志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;“自谓颇挺出,立登要路津”信心满满。但玄宗昏庸、李林甫杨国忠相继弄权的残酷现实,使他仕途无望生计困顿。十年困守长安、长期流离失所,使他能近距离了解百姓,贴身感受底层。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得以产生和发展。他和李白是盛唐诗坛璀璨星空中的两颗超级亮星!

《春望》的“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”凝练家国血泪与天地仁心,其沉郁顿挫的光芒穿透乱世尘埃,烛照后世。

李杜文章在,光焰万丈长!

星云弥漫——中唐的星群重组与多元光谱

安史之乱的巨震后,星群结构为之重组,银河呈现多元光谱。

元结(719~772),字次山,号漫叟。河南鲁山(今河南鲁山县)人。天宝十二年(753)进士。著有《元次山集》。编选了《箧(qie去声)中集》。元结对民歌颇有兴趣,曾作船工歌唱的《欸乃曲》。

《舂陵行》、《贼退示官吏》这两首得到杜甫极高评价的诗作,以朴质诗笔直刺苛政,如寒星映照血泪人间。

刘长卿(709~780),字文房,河间(今河北河间县)人,官终随州刺史。著有《刘随州集》。虽与杜甫大体同时期,比元结、顾况年长十余岁,但他的诗作主要在中唐时期,气韵流畅、音调谐美,风格与盛唐诗风不尽相同,倒是与其后年辈稍晚的大历十才子较为接近。他的诗,五言占很大比例,不乏佳篇,自诩“五言长城”;七律也以工秀见称,稍缺雄浑苍劲,写景方面,显受王维孟浩然的影响。

《逢雪宿芙蓉山主人》“柴门闻犬吠,风雪夜归人”以简淡笔墨勾勒乱世飘零。

钱起(722~780),字仲文,吴兴(今浙江湖州)人。天宝十年(751)进士,官至尚书考功郎中,著有《钱考功集》。和王维有过酬唱,与刘长卿齐名,也与郎士元并称钱、郎。擅长写景,很多佳句为人称道。“大历十才子”之一。

司空曙,生卒年不详。字文明(《新唐书》、《全唐文》均作“文初”,但同时期诗人与其唱和多称“文明”)。“大历十才子”之一。其诗作常有朴挚真率的诗句,对人们概括的“大历十才子”集体性的习惯风格有所突破。

卢纶(748~799),字允言,河中蒲(今山西永济县)人。“大历十才子”之一。工于写景,其小诗《塞下曲》的苍老、长篇《腊日观咸宁王部曲娑勒擒虎歌》的雄放,是其他大历才子的作品中少见的。

以上三位均名列“大历十才子”。

钱起《省试湘灵鼓瑟》“曲终人不见,江上数峰青”的空灵余韵,司空曙《喜外弟卢纶见宿》“雨中黄叶树,灯下白头人”的衰飒意象,卢纶《塞下曲》“林暗草惊风,将军夜引弓”的英武剪影,共同织就了感伤时代的萧飒星云。

张继,生卒年不详。字懿孙,襄州(今湖北襄阳)人。天宝十二年(753)进士。诗风爽利激越,风姿清迥。用词不假雕琢,颇有禅味。

《枫桥夜泊》的“月落乌啼”和“夜半钟声”衬托了无数游子和羁旅之客的不眠愁绪。

韦应物(737~789),长安(今陕西西安)人。曾任滁州、江州、苏州刺史。著有《韦苏州集》。韦应物早年放浪,安史乱后潜心读书。诗风恬淡偶露豪放,诗境平和时有愤激。他对陶渊明极其向往,生活上“慕陶”,写作上“效陶”。时人也把他的诗与陶诗并举。谢灵运的炼字、王维的含蓄也对他产生过影响。

《滁州西涧》“春潮带雨晚来急,野渡无人舟自横”的萧散意趣,成为中唐清流一脉的审美坐标。

戴叔伦(732~789),字幼公,润州金坛(今江苏金坛县)人。德宗贞元年间进士。曾任抚州刺史。晚年上表自请出家为道士。诗作多农家诗和边塞诗。诗风婉转真挚,词句清丽,有余味远韵。他认为“诗家之景,如蓝田日暖,良玉生烟,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”,这对后来的神韵派产生了影响。

《女耕田行》关注女性苦难,《兰溪棹歌》“兰溪三日桃花雨,半夜鲤鱼来上滩”则清新如画,折射社会关怀与自然诗心的双重光芒。

顾况(725~814),字逋翁,晚年自号悲翁。苏州(一说海盐)人。至德二年(757)进士。因诗作讽刺权贵而被贬,后隐居茅山。虽受道家出世思想的影响,但诗作却很接地气,同情百姓、批评恶政。他的诗,不避俚俗口语,句法错综流动。皇甫湜赞他“偏于长歌逸句,…非常人所能及”。

《宫词》“长乐宫连上苑春,玉楼金殿艳歌新”暗含讽喻,其诗风奇峭不拘一格。

韩愈(768~824),字退之,河阳(今河南孟县)人。贞元八年(792)进士。韩愈自谓唐代望族“昌黎韩氏”后人,郡望昌黎。著有《韩昌黎集》。与柳宗元共同倡导古文运动。韩愈的诗,别开生面,突破了大历诗人的狭小天地,以文为诗,宏伟奇崛。

孟郊(751~814),字东野,湖州武康(今浙江武康县)人。贞元十二年(796),46岁中进士,写了一首扬眉吐气、志得意满的《登科后》:“昔日龌龊不足夸,今朝放荡思无涯。春风得意马蹄疾,一日看尽长安花。”他性格耿介固执,诗风朴直深挚,写景抒情多用白描手法,境地深刻而生动,有意识地矫正了大历以来内容空洞、格调平庸的诗风。苏轼赞他“诗从肺腑出,出辄愁肺腑”。著有《孟东野集》。

贾岛(779~843),字阆仙,范阳(今北京附近)人。曾经做过和尚,法名无本。后以诗投韩愈,并与孟郊张籍姚合等诗人往还酬唱,名气大增,还俗应考,元和五年(810)中进士。贾岛诗名常与孟郊并论,他以清淡朴素的平常用语创造了似易实难的诗歌境界,受人激赏并影响了其后南宋的江湖派。但其诗作的广度、深度尚不及孟郊。

韩愈、孟郊、贾岛如奇崛的星丛韩愈《南山诗》“横空盘硬语,妥帖力排奡”以雄怪奇崛拓展诗之疆域;孟郊《游子吟》“慈母手中线,游子身上衣”如寒星般清冷而深挚;贾岛“鸟宿池边树,僧敲月下门”的苦吟精神,如微星,执着闪烁于幽僻天域。

李益(748~827),字君虞,姑臧(今甘肃武威)人。大历四年(769)进士,宪宗闻其诗名,任为秘书少监,官至礼部尚书。著有《李君虞诗集》。作品中较多长短歌行,讽时吊古,笔锋多变。尤其边塞诗常被谱曲,弦歌流传,时与王昌龄七绝比美。

《夜上受降城闻笛》“不知何处吹芦管,一夜征人尽望乡”、《盐州过胡儿饮马泉》“几处吹笳明月夜,何人倚剑白云天”,以边塞绝唱延续盛唐余响。

张籍(768~830),字文昌,祖居苏州,后移居和州(今安徽和县)。贞元十四年(798)进士。终官国子司业,著有《张司业集》。他生活的代宗、德宗时期内忧外患。他的乐府诗,篇幅不长、韵脚屡换、活泼圆转,有直用古题古义的,有借古题喻今义的,继承了汉魏乐府反映现实的传统,揭露罪恶、同情底层,推动了元白新乐府运动。其近体诗不事雕琢、轻快近白居易;其五古感深意远,不乏佳作。白居易赞曰“张君何为者?业文三十春。尤工乐府诗,举代少其伦。…风雅比兴外,未尝著空文。”

王建(766~830后),字仲初,颖川(今河南许昌)人。曾任陕州司马。著有《王司马集》。王建和张籍年岁相仿,诗作上也同声相应,其乐府诗简括爽利,与张籍相似,但比张籍更细致、含蓄。同为“元白新乐府“先导。当时的诗坛,有韩愈孟郊一派和元白一派,王建张籍都是这两派的诗友。王建的七言近体接近元白,五言古诗接近韩孟。

张籍《节妇吟》“还君明珠双泪垂,恨不相逢未嫁时”的伦理困境与《野老歌》“苗疏税多不得食,输入官仓化为土”的民间疾苦;王建《宫词百首》的宫廷秘影与《水夫谣》“到明辛苦无处说,齐声腾踏牵船歌。…我愿此水作平田,长使水夫不怨天”的纤夫血泪,共同构成乐府精神的现实主义星链。

白居易(772~846)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下邽(gui阴平,今陕西渭南)人。生于河南新郑,少年时避乱江南。贞元十六年(800)进士(在刘禹锡柳宗元中进士的七年后)。著有《白氏长庆集》。诗作近三千首,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当执牛耳。其新乐府创作,后发于友人李绅、元稹,但成就超过了他们。他的最大特点是通俗平易而无雕琢拼凑。后世文人评价到位:“香山诗语平易,疑若信手而成者,间观遗稿,则窜定甚多。”白居易作品多,流传广,读者众,元稹赞曰:“禁者、观寺、邮候、墙壁之上无不书;王公、妾妇、牛童、马走之口无不道,自篇章以来,未有如是流传之广者。”信然!

白居易的讽喻诗学习杜甫,闲适诗受陶渊明、韦应物影响。他在“兼济天下”和“独善其身”两方面也平衡得很好。

元稹(779~831),字微之,河南府(今河南洛阳)人。贞元十九年(803)年进士(元白同为进士,元晚白三年)。他的诗有不少被配乐在宫廷中演唱,宫中称他“元才子”。年轻时即与白居易齐名。著有《元氏长庆集》。与白居易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。但他的讽喻诗“罪尤是惧,固不敢陈露于人”,相对胆小、畏葸,比起白居易“不惧贤豪怒,亦任亲朋讥”的壮直,尚有差距。其于古体乐府颇下功夫,“寓意古题,刺美见事”,着力于内容的充实和形式的完美。总体上元白诗风相似,但白胜于元。

白居易《卖炭翁》“可怜身上衣正单,心忧炭贱愿天寒”与元稹《连昌宫词》“禄山宫里养作儿,虢国门前闹如市。弄权宰相不记名,依稀忆得杨与李”,揭露政治黑暗、体恤百姓苦难,直抵人心,以平易之光照亮社会角落。元白!

李绅(772~846),字公垂,无锡(今江苏无锡市)人,曾为宰相。原籍亳州。他的新题乐府诗创作早于元白“新乐府运动”。著有《追昔游诗》三卷。

《悯农二首》(一作《古风》)“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”以最凝练的警句,成为新乐府运动的宣言式星光。

柳宗元(773~819),字子厚,河东(今山西永济县)人。贞元九年(793)进士,与刘禹锡同年进士,比刘禹锡小一岁。著有《柳河东集》。柳宗元又是散文家,与韩愈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,他的文名甚至高过诗名。他描写山水景物的古诗,受谢灵运影响颇深,峻洁、澄澈,体现了枯与膏、淡与浓的统一。近体诗则情致缠绵、绚丽和谐,比其古诗又别具风格。元好问赞他:“谢客风容映古今,发源谁似柳州深”;苏轼评曰:“所贵乎枯淡者,谓其外枯而中膏,似淡而实美,渊明、子厚之流是也。”、“独韦应物、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,寄至味于淡泊,非余子所及也。”

刘禹锡(772~842),字梦得,洛阳(今河南洛阳市)人。贞元九年(793)进士(与柳宗元同年,比韩愈晚一年)。曾官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。著有《刘宾客集》(又称《刘梦得集》《刘中山集》,因其自谓河北中山人、中山王刘胜后裔)。刘禹锡与韩愈、白居易交情深厚,但诗风独立并不附和韩白的铺放,其新乐府诗简括、节制,接近张籍、王建。他受民间歌谣启发,写出了《竹枝词》《杨柳枝词》等新体裁佳作(《竹枝词》体虽被归入词类,但后世诗集中常有而少见于词集)。

柳宗元、刘禹锡可谓命运相连的双星。柳宗元《江雪》“千山鸟飞绝,万径人踪灭”如寒江孤星;刘禹锡《西塞山怀古》“人世几回伤往事,山形依旧枕寒流”则如穿越沧桑的智慧星光。柳刘!

李贺(790~816),字长吉,福昌(今河南宜阳)人。因父亲名“晋肃”,晋、进同音避讳,而不得举进士。有《李长吉歌诗》,存诗241首。李贺所处的诗坛,正是韩柳元白竟起争鸣之时,李贺的作品,继承《楚辞》的浪漫精神,汲取汉魏六朝乐府及萧梁艳体的有益养分,以丰富的想象、新颖又诡异的语言、幽奇神秘的意境,别开生面、自成一家。这颗早逝的“妖”星,以《李凭箜篌引》“昆山玉碎凤凰叫,芙蓉泣露香兰笑”,在短暂燃烧中迸发出最诡谲奇丽的焰火。

星辰余晖——晚唐的微星闪烁与末世挽歌

晚唐天幕渐暗,诗星之光或幽微或凄艳。

李德裕(787~849),字文饶,赵郡(今河北赵县)人。宰相李吉甫之子。著有《李文饶集》。做过太尉,被贬潮州、崖州。

《谪岭南道中作》“岭水争分路转迷,桄榔椰叶暗蛮溪”的迁谪之痛,折射出皇权统治、朝政纷争下的士大夫悲剧命运。

张祜(792~854),字承吉,南阳(今河南南阳)人,一作清河(今河北清河县)人。元和、长庆年间,为宰相令狐楚所知。张祜自荐进献三百首诗作谋求中书门下供职,为元稹所抑,且白居易荐徐凝而屈张祜,由是寂寞而归。其诗作《宫词》颇受赏识。

《宫词》“故国三千里,深宫二十年”以数字浓缩人生况味,《题金陵渡》“潮落夜江斜月里,两三星火是瓜州”则空灵渺远。

张祜与杜牧在池州(今安徽省池州市)有酬唱。

雍陶(805~?),字国钧。成都(今四川成都市)人。大和年间(827~835)进士。雍陶游历丰富,多次越秦岭、过三峡、到塞北,足迹遍及今山东湖南湖北福建。这些经历成为他诗作的主要题材。与张籍、王建、贾岛、姚合、殷尧藩关系密切,也常自比谢脁。其律诗受杜甫启发,着意通过形象来表达感情,语言精炼、对仗工整。

《题君山》“烟波不动影沉沉,碧色全无翠色深”的精致写景,代表了晚唐唯美一脉的星光。

许浑,出生年月不详。字用晦,润州丹阳(今江苏镇江市)人。大和六年(832)进士。他在润州丁卯涧自己的别墅里自编诗集,故名《丁卯集》,凡五百篇,皆近体,以五律七律为多。其诗句法圆润工整,为杜牧、韦庄所重。陆游推为晚唐杰作。清人赞其“诗律之熟,无如浑者。七言拗句亦自挺拔,兼饶风致。”许浑的诗以抚迹寄慨的怀古之章最为传诵。其《咸阳城东楼》“溪云初起日沉阁,山雨欲来风满楼”以壮阔意象隐喻时代危机,《金陵怀古》“英雄一去豪华尽,惟有青山似洛中”则低回着历史虚无的挽歌。

李商隐(813~858),字义山,号玉谿生,怀州河内(今河南沁阳)人。开成二年(837)进士。著有《玉谿生诗》。在晚唐诗人中,他与杜牧的绝句都非常突出,被人合称“小李杜”。他的七律绣织丽字,意境朦胧,新语巧对,有声有色,秾丽又时露沉郁,流美而不失厚重。与温庭筠合称“温李”。看他的诗作,庾信、李贺的色调,杜甫、韩愈的句格对他都有所影响。政治上受排挤,使其“一生襟抱未尝开”,对他“欲回天地”的雄心打击很大,他的诗因此哀伤抑郁,常带感伤;而吐韵铿锵、工于唱叹的艺术特点又使他的诗有很强的感染力,易被读者认可、传扬。

杜牧(803~852),字牧之,京兆万年(今属陕西西安市)人。大和二年(828)进士。著有《樊川文集》。杜牧既有理想又有才华,注释过兵书《孙子》,对赋税、战争、治乱都有较深研究,希望一展抱负,但并不遂意。他艺术上追求高绝、不学奇丽、不满习俗,不今不古,主张“以意为主,以气为辅,以辞采章句为兵卫。”他的古诗,豪健跌宕,流丽之中骨气遒劲,这是他政治上的识见和抱负所决定的;他的近体诗,情致俊爽、风调轻利;他抒情写景的绝句,意境深远、富有情韵,是同时期其他诗人不能企及的;他的咏史绝句的艺术水准,堪称晚唐同类作品的天花板。

温庭筠(或作“温庭云”,约812~866?),本名岐,字飞卿,太原祁(今山西祁县)人。著有《温飞卿诗集》。与李商隐齐名,合称“温李”。他的诗设色浓丽,辞藻繁密。他的乐府诗受吴歌、西曲和梁陈宫体的浸润,也受李白、李贺的影响。其作品的声调色彩之美正是吸引读者之处。他有些近体诗,吊古伤今、述怀寄愤;他的山水诗,体物工细、感慨深切、气韵清澈。他同时也是著名的词人,词风秾丽,与其诗风类似。

李商隐的《锦瑟》“沧海月明珠有泪,蓝田日暖玉生烟”如一团迷离星云,以朦胧幽深的意象织就无题宇宙;杜牧《泊秦淮》“商女不知亡国恨,隔江犹唱后庭花”如一道冷峻的彗尾,扫过衰颓的末世图景;温庭筠《商山早行》“鸡声茅店月,人迹板桥霜”则如晨星在薄雾中清冷闪烁,其秾艳词风另开新境。小李杜!温李!

皮日休,生卒年不详。字袭美,一字逸少。外号闲气布衣、醉饮先生、鹿门子。湖北襄阳人。咸通八年(867)进士。自编《皮子文薮》十卷。与陆龟蒙并称“皮陆”,两人唱和诗收于《松陵集》。其《正乐府》十篇,反映现实、讽刺上层。皮日休推崇李白和白居易,认为李白是真正放达之人,白居易是真正有才名臣。

陆龟蒙,生卒年不详。字鲁望,自号天随子、江湖散人、甫里先生。吴郡(今江苏苏州市)人。著有《甫里先生集》。作品多写水乡隐居生活,语句纤巧冷僻。也有少量愤慨时事、忧念民生的诗作。以七言绝句为长。推崇杨雄,常承袭杨雄的词句。

罗隐(833~909),本名横,字昭谏。新城(今浙江富阳)人。著有《罗昭谏集》,晚唐高寿的诗人之一。罗隐的七言律诗,音调悠扬,摹写个人的哀世感伤也很真切动人。

杜荀鹤(846~907),字彦之,号九华山人,石埭(今安徽池州市石台县)人。大顺二年(891)进士。著有《唐风集》。其诗作直率勇敢地描述民生疾苦。对社会现象观察之细微真切,对底层百姓同情之深厚真挚,超过了同辈诗人。他的近体诗继承张籍、白居易的风格而题材又有拓展,语言通俗浅近,颇有白居易作品“老妪都解”的平易诚朴之味。

皮日休《橡媪叹》“几曝复几蒸,用作三冬粮”的沉痛控诉;陆龟蒙《新沙》“蓬莱有路教人到,应亦年年税紫芝”的犀利讽刺;罗隐《雪》“长安有贫者,为瑞不宜多”的冷峻反讽;杜荀鹤《山中寡妇》“任是深山更深处,也应无计避征徭”的血泪书写;如倔强的微星群,以现实主义锋芒刺破末世黑暗。

韦庄(约836~910),字端己,京兆杜陵(今属陕西西安)人。乾宁元年(894),近六十岁时中进士。唐亡后,在王建(不是诗人王建)称帝的蜀国做过宰相。著有《浣花集》。韦庄的一生,先逢黄巢起义,后遭军阀混战,为避乱、应试、求官,辗转多地,伤时、怀乡、感旧,是他诗作的主题。他的咏史诗充溢吊古伤今的悲悯。他的绝句丰满包蕴,发人深思。韦庄同时也是花间派的著名词人,词风清新流畅。他的《秦妇吟》以长篇史诗记录时代崩塌的烟尘,《台城》“无情最是台城柳,依旧烟笼十里堤”的物是人非之叹,则成为唐王朝的墓志铭。

贯休,生卒年不详。俗姓姜,字德隐,婺州兰溪(今浙江兰溪)人。七岁出家。定居西蜀时被王建赐号“禅月大师”。他曾为吴越王钱镠写贺诗:“满堂花醉三千客,一剑霜寒十四州。鼓角揭天嘉气冷,风涛动地海山秋。东南永作金天柱,谁羡当时万户侯。”,钱镠时有称帝野心,命贯休将诗中“十四州”改为“四十州”才肯接见。贯休答曰“州亦难添,诗亦难改”,遂拂袖而去。

“满堂花醉三千客,一剑霜寒十四州”的豪气与《酷吏词》“宁知一曲两曲歌,曾使千人万人哭”的愤懑,在乱世中闪烁最后的悲悯之光。

金昌绪,生卒年不详。临安(今属浙江省)人。《全唐诗》仅存一首《春怨》,却流传千古。

“打起黄莺儿,莫教枝上啼,啼时惊妾梦,不得到辽西”的惆怅忧伤,如一颗倏忽而逝的流星,以其瞬间的明亮牵动人心,在大唐诗星序列中哀婉闪现。

星空的闭合与永恒的照耀

当金昌绪《春怨》的微光最终融入历史长夜,大唐的星空完成了其壮阔的史诗性闭合。

群星闪耀!星光灿烂!

本文所撷取的这六十颗诗星,只是大唐璀璨星群中的一部分,由于观察角度的不同,我们很难列出所有值得记住的诗人,有些星辰可能被我们忽略了;而有些列在其中的,也不一定比未列入的星辰更闪亮,只是被我们在某一个纬度注视到了。我想说的是,这些闪耀的诗星,它们的生命轨迹并不孤立,而是彼此辉映、交织、承递,共同构建了唐诗的璀璨星系:

从时间看:魏征的贞观风骨(“功名谁复论”)开启了士人的精神高度,杜甫的“诗史”笔法(“国破山河在”)记录了大唐的盛衰剧变,杜荀鹤的乱世实录(“也应无计避征徭”)则为其落下沉重的帷幕,形成跨越近三百年的精神史诗。

从风格看:李白的天马行空(“黄河之水天上来”)代表了想象力的极致,王维的空灵禅意(“空山新雨后”)抵达了静谧的巅峰,李贺的诡谲奇丽(“昆山玉碎凤凰叫”)拓展了审美的边疆,李商隐的朦胧幽深(“蓝田日暖玉生烟”)则探入了心灵的秘境,共同构诉说着诗风宇宙的无限可能。

从哲思看:陈子昂的旷世孤独(“念天地之悠悠”)叩问“存在”的本质,白居易的民生关怀(“心忧炭贱愿天寒”)彰显士人良知,罗隐的冷峻批判(“为瑞不宜多”)体现理性锋芒,贯休的乱世悲悯则是宗教情怀的升华,多维精神辉映成民族心灵的深邃图景。

这六十颗星辰的光芒,已经超越了个体生命与所属年代,内化为中华文化的精神基因。它们不仅照亮了唐诗的时代,更持续为后世提供着关于生命、宇宙、社会、历史的思考与启示。仰望这片古老的“大唐”星空,我们不仅是在追忆一个逝去的王朝,更是在确认自身文化血脉中那份不灭的诗性光辉——那穿越千年的星光,正是我们民族灵魂中最深邃的胎记与永恒的航标。

附表:

书香君搜索梳理,本文中所列60位诗人中,有进士26人(未必准确,各资料也有不同表达,权作参考)。

名字及中进士年份:

一、初唐至盛唐(618-755年)

十位进士:

沈佺期(675)

贺知章(695)

张九龄(702)

王 湾(712或713)

王 维(721)

崔 颢(723)

王昌龄(727)

常 建(727)

李 颀(735)

元 结(753)

其中两位状元:

贺知章

王 维

二、中唐(756-835年)

另有说法,把“755年12月17日开始至763年2月16日结束的七年又两个月的“安史之乱”时期单列,则中唐就从“安史之乱”后起算,至835年)

九位进士:

李 益(769)

韩 愈(792)

刘禹锡(793)

柳宗元(793)

孟 郊(796)

张 籍(798)

白居易(800)

元 稹(803)

贾 岛(810)

三、晚唐(836-907)

七位进士:

雍 陶(827~835间)

杜 牧(828)

许 浑(832)

李商隐(837)

皮日休(867)

杜荀鹤(891)

韦 庄(894)

杜甫虽为盛唐巨匠,但多次落第(如736年、747年),终生未中进士。

李白未参加科举,以荐举入仕。

唐代进士录取率不足2%(年均约30人),寒门如孟郊、韩愈凭借科举跻身仕途,但杜甫、罗隐等大家则屡试不第。

感谢浏览、阅读、指正!

钟国骏2025年6月21日夏至,于池州。

作者简介:

钟国骏(书香君),安徽池州人。书香公益文化沙龙发起人、组织者和主持人。

他热爱古典文学,潜心研读《诗经》十余年,网络发表《致敬<诗经>之骏注骏译》两百余篇,四十五万字。受邀在晓剑书斋论坛、琼州文化大讲堂、海南省文化馆、海南师范大学、海南中学、文昌中学、多家读书会等场合做《诗经》讲座四十余场。

八年来,他举办书香公益文化沙龙已达175期。

图片来源:网络

编辑:建青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平台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阅读 ()
我来说两句
0人参与, 0条评论
发布
安全提示
系统出于安全考虑,在点击“发送语音验证码”后,您将会收到一条来自950开头号码的语音验证码,请注意接听。
暂不发送发送语音验证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