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“用不了几年,全球芯片市场,可能只剩中国玩家了。”
“用不了几年,全球芯片市场,可能只剩中国玩家了。”
这句曾被视为夸张的断言,如今正一步步成为现实。
全球芯片格局的真正风暴眼,并非在几纳米的尖端实验室里,而是在中国大陆,那片正在以惊人速度扩张的成熟工艺生产线上……
一道无心插柳的“催化剂”
回看中国芯片的漫漫长路,每一步都走得磕磕绊绊,却又无比坚定。世纪之初,中芯国际、华虹半导体等拓荒者,靠着政策扶持,从零敲出了90纳米的生产线,那是中国芯片产业的“童年时代”。
再后来,到了2018年前后,28纳米工艺实现了大规模量产。这本是寻常的技术迭代,却恰好撞上了美国挥舞制裁大棒的节点。这一棒打下来,非但没把人打趴,反而打出了一条“去美化”的供应链路线,成了一次意想不到的压力测试。
真正的转折点是2019年,当制裁和封锁变得密不透风,退无可退的中国企业,只能选择背水一战。也正是在那样的极限施压下,梁孟松带领的中芯国际团队,硬是啃下了14纳米的FinFET技术,甚至摸到了7纳米的门槛。
与此同时,一个更宏大的叙事正在成熟工艺领域上演。当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先进制程的攻防战时,中国在传统芯片领域的产能,正以一种近乎野蛮的方式疯长。
到2024年,中国大陆成熟芯片的月产能已高达75万片,而行业标杆台积电,这个数字是45万片。在全球成熟芯片的市场版图上,中国大陆已经占据了三分之一的江山,稳坐头把交椅。
这种压倒性的规模优势,很快就转化成了一把锋利无比的价格屠刀。中国大陆生产的成熟芯片,平均售价只有国际市场上的六成。这意味着,你的成本线,可能就是别人的售价天花板。这仗还怎么打?
最惨烈的案例,发生在了碳化硅这个新兴赛道。广州南砂晶圆,一家许多人闻所未闻的公司,直接把6英寸碳化硅晶圆的价格,从1500美元一刀砍到了500美元。
结果呢?美国的行业领头羊Wolfspeed,被这一刀直接砍懵了。公司连续亏损,股价在三年内雪崩,暴跌超过九成,最后不得不变卖家当,靠出售一座大型晶圆厂才勉强续命。这不再是商业竞争,这近乎是一场定点清除。
一场“以战养战”的阳谋
成熟工艺的崛起,真的只为了抢占中低端市场吗?格局没那么小。这背后,是一套清晰的“以战养战”战略。新能源汽车、智能家电……中国本土庞大的市场,像一块巨大的海绵,吸纳着这些国产芯片,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现金流。
这些靠卖成熟芯片赚来的真金白银,没有躺在账上变成利润报表,而是转身就投进了更烧钱的先进制程研发中。这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:用市场换时间,用利润换技术。
政府的补贴是点火器,而庞大的市场和成熟工艺的利润,则是源源不断的燃料,共同推动着光刻机、刻蚀机这些上游“卡脖子”环节的攻关。
美国不是没看见,他们推出了《芯片法案》,追加了高额关税,试图重建自己的产业优势。但吊诡的是,外部压力越大,中国企业内部抱团的速度反而越快,自主化的决心也越彻底。
如今的牌桌上,中国芯片产业已经摆出了“两线作战”的架势。一条战线,是用成熟工艺的绝对产能和成本优势,牢牢控制住基本盘。在22纳米以上的市场,不仅能自给自足,还能对外输出,不断挤压对手的生存空间,让他们的利润越来越薄。
另一条战线,则是集结重兵,不计代价地向上冲击7纳米及以下的先进制程技术壁垒。虽然短期内依然受制于人,但每多一台国产设备、每多一种国产材料获得验证,这个技术闭环就离完成更近一步。
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报告也承认,未来几年,中国在10到22纳米区间的芯片产能,将迎来一轮全面爆发。这是一个谁都无法忽视的信号。
比产能扩张更可怕的,是整个生态的苏醒。过去三年,中国的半导体设备、材料和设计公司,融资额屡创新高。光是2024年上半年,新注册的集成电路相关企业就超过2.7万家。曾经的短板,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补齐。
当“产能—利润—研发”的飞轮越转越快,当本土的设备和材料足以撑起一条完整的生产线时,全球芯片产业的地理版图,恐怕就不是改写那么简单了。
结语
这不是一场遥远的马拉松,这是已经吹响的集结号。对于那些还没准备好的局中人来说,几年前那句“通杀全球”的预警,或许就是为他们而鸣的。
信息源:
1.中国芯片出口额,突破万亿,新浪财经2024-12-10。
2.机构:中国大陆驱动芯片代工增长明显,明年HV晶圆份额将超台湾,观察者网2024-11-29。
3.中国大陆通信芯片唯一希望!紫光展锐收获60亿元融资:创始人亲自拿出20亿,快科技2024-11-29。
1.中国芯片出口额,突破万亿,新浪财经2024-12-10。
2.机构:中国大陆驱动芯片代工增长明显,明年HV晶圆份额将超台湾,观察者网2024-11-29。
3.中国大陆通信芯片唯一希望!紫光展锐收获60亿元融资:创始人亲自拿出20亿,快科技2024-11-29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